生命所以珍贵,因为它只有一次。当我们的生命遭遇不幸,我们要怎样面对?一个人的抗争是极其有限的,而由众多爱心筑起的后盾却能发挥无限的力量,近来,在我们的学校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爱心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
2006年8月,我校公共管理系蒋爱辉老师突感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尿毒症晚期,医生建议尽快做换肾手术。这个消息对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蒋爱辉来自湖南永州农村,父母亲是贫困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没有固定的工作。蒋爱辉是这个家庭最有出息的孩子,2004年6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我校任公共管理系家政与幼教专业教师,教绩良好,为人厚道,乐于助人,与同事关系非常融洽。工作期间,她省吃俭用,好不容易还清了读书时欠下的学费。然而,命运却再次将沉重的考验压在了她瘦弱的肩膀上。患病期间,蒋爱辉老师一直正视疾病,与病魔抗争,保持精神上的乐观,在这个身材瘦小的女孩子身上有着一股顽强坚韧的力量。
在了解蒋爱辉病情时,主治医生说:“尿毒症,虽然不能说是不治之症,但治疗这个病很费钱。”的确,仅换肾前的腹膜透析治疗,每月就需5000多元医疗费。透析治疗治标不治本,但做换肾手术必须有合适的肾源,且必须支付10多万元的手术费和后期每月五千多元的维护费。这么昂贵的费用,普通家庭都难以承受,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寻找合适的肾源也成为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幸运的是,蒋爱辉的母亲愿意为她捐出肾脏,经医院检查,母亲的肾脏配对成功,可以做亲属换肾移植手术。手术已在5月24日成功进行。
5月23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易银珍、副校长贺江平、公共管理系主任彭江虹、图书馆馆长胡学群一行赴湘雅三医院看望即将手术的蒋爱辉及其母亲,并送去了学校教职工为她筹集的第一批捐款四万余元。
5月24日下午,医院传来消息,换肾手术成功,母女平安。
大爱无言。在蒋爱辉生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细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得知女儿病情后,蒋爱辉的妈妈马上提出要给女儿捐肾。这位极其平凡又极其伟大的母亲话不多,但我们能从母亲的眼神里感觉到包容一切的爱。家庭成员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令人感动。蒋爱辉的家人全部在病房悉心守候,妹妹丢下了农活,一直陪在姐姐身边,八十多岁的奶奶也从永州赶到医院陪护。亲情筑起的避风港成为蒋爱辉有力的支持。
学校也是一个温暖的“家”,校领导在得知蒋爱辉的情况后非常关心,多次去医院探望并送去慰问金,并为她调整工作岗位,让她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5月22日,校工会发出募捐倡议。全校教职工纷纷解囊,两天之内即为蒋爱辉捐款数万元,解决了手术的燃眉之急。与蒋爱辉未曾谋面的好心人也传递了爱心:得知这一消息的湖南同发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红个人捐款2万元,正在长沙找工作的北师大04级硕士肖铮从仅有的300元生活费用中拿出50元捐给蒋爱辉。我校的同学们也开始自发地为蒋老师捐款。旅游管理系的同学们损款6000多元。省妇联机关全体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今日女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共捐款24000多元。校内外捐款总数已超过10万元。爱心捐款行动仍在继续。
许许多多感人的细节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病魔无情,但爱的力量足以超越苦难,跨越鸿沟。
- 上一篇:新一批校级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精...
- 下一篇:我校开展第一届国际家庭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