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校长杨兰英主持并讲话 社会学家边燕杰教授作主题讲座 副校长周松涛讲话 罗教讲教授作主题讲座 与会领导与学者合影 本网讯(教育与法学系 周山东) 7月26日,我校大数据与精准社会服务研究中心名家学术讲座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拉开帷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边燕杰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教讲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第一场报告由边燕杰教授主讲,我校校长杨兰英主持。边燕杰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关系社会学及国际概念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边教授从社会结构变迁的两大学术流派、境外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关系主义的内在关联出发,提出关系社会学的概念,进而阐释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研究的三种理论模型、理论目标,以及中国文化语境下关系的五个层次。第二部分,边教授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知识的国际概念化问题。边教授认为关怀本土,形成有关本土知识是社会学者的本职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要使之上升到一般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理论体系。为此需要学者在总结中国本土经验的时候,注意用国际化的概念表达,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任务。关系社会学理论就是边教授基于中国研究的国际化探索,在国内外社会学界取得良好的反响。 第二场报告由罗教讲教授主讲,我校副校长周松涛主持。罗教讲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数据智能与计算社会学》。罗教授从传统社会学的三大思潮、三大理论引入,进而谈到当代社会学的十次转向。最近发生的第十次转向就是数据社会学、计算社会学。罗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轨迹就是人的行为轨迹,透过个人行为、家庭、业余爱好、医疗健康、物联网、行政信息、教育、交通出行等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已然汇聚成数据的海洋。在这个时代,宇宙就是由数据流组成。大数据对个人的了解超过个人对自身的了解,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数据流的处理和解析能力。在这个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是最具价值的能力,算法定义世界。我校大数据与精准社会服务研究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罗教授作为该中心主任,还特别介绍了中心的建设理念、发展目标,并热情邀请大家参与到大数据时代精准社会服务的研究中来。 杨兰英和周松涛高度评价了两场学术报告,认为两位教授站在学术前沿,以家国情怀、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为师生奉献了精彩的讲座,是我校学术研究史上的大事,对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校副校长贺江平,副校级督导员、工会主席莫文斌,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组织部长成荷萍等领导,我校80多位师生及部分兄弟院校教师聆听了报告。(刘遵仁/摄影) 延伸阅读: 边燕杰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和亚洲研究博士后。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讲座教授、学部主任、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职。曾任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主席,美国社会学会亚洲分会主席。曾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观礼嘉宾。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关系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分层与流动、实证社会科学方法论等。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自边燕杰教授就任院长以来,其社会学团队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三大学术期刊上发文10余篇,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已在国内外社会学界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11月,《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边燕杰教授因其在《社会学研究》发表的8篇学术论文(其中三篇属于高被引)荣获最高奖项——“杰出作者奖”。 罗教讲教授,湖南新化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士,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1996—1997年,美国衣阿华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至今,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教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历史社会学与空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研究方法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跨学科的社会学研究,试图通过融合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寻找解释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变迁的有效路径与理论图式。近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计算社会学。主要社会兼职有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杂志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计算社会科学的产生、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等十多项重要课题,主要著作有《人性假设与领导行为》、《人际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现代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性别角色与学校》、《教育市场与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转型研究》、《经济社会学手册》等。发表主要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